国家医保局:近400亿条药品追溯码助力严查“回流药”
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累计归集药品追溯码398.85亿条,助力打击药品领域“回流药”问题。 “回流药”是指通过非法渠道回收已流出正规医药流通环节、重新流入市场的药品,常存在过期、储存不当等情况,严重威胁群众用药安全,损害医保基金安全,扰乱药品市场秩序。 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药品追溯码在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领域采集应用的通知》,明确将加强药品追溯码监管应用,聚焦药品追溯码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打击串换药品、倒卖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药品追溯码就是每盒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具有唯一性。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若重复出现多次,可能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等情况。 通知明确,2025年7月1日起,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环节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目前,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已经开放“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所有药店均可使用该功能对购进的药品进行扫码查验。 “出现扫码异常时建议拒绝收货,记录交易时间、地点、人员特征,保存聊天记录、药品照片、转账凭证等证据,并向有关部门举报。”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收售“回流药”可面临罚款、行政处罚等处置措施。 为有效打击制售假劣药品、非法倒卖药品等行为,应用药品追溯码打击药品领域欺诈骗保和违法违规问题专项行动已经开展,第一阶段核查任务已完成,一批倒卖“回流药”案件被查处。 据悉,国家医保局将于2025年8月部署第二阶段专项核查工作,10月至12月开展第三阶段集中攻坚行动。
查看详情 >>
2024年中国网络诚信十件大事正式发布
近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第五份《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5)》,首次将连续多年开展的年度中国网络诚信十件大事纳入《报告》,并正式发布。 2024年中国网络诚信十件大事通过大数据采集和算法识别等技术方式,遴选出7万余条新闻线索,经初筛初评、征求意见、专家评审等环节,选出综合反映2024年我国网络诚信建设发展状况的十件大事,涵盖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正面引导与规范发展等多个维度,包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网络反不正当竞争、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热点话题。全文如下: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新部署新要求,为深化网络诚信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 二、《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以部门规章形式公布的反网络暴力专门立法,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需履行主体责任,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等制度,将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违规情形记入用户信用记录,开启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法治化新篇章。 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明确网络平台责任,强化监护人监督引导职责,推动多主体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四、《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明确要求经营者遵循诚信原则开展网络经营,详细列举刷单炒信、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化对违规行为惩处,提高失信成本,追究相应法律责任,有力震慑网络失信行为,有力规范网络市场竞争秩序。 五、《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正式施行,将惩戒对象纳入“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并公示,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信用惩戒措施,进一步推动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打击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六、中央网信办深入开展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打击违法信息外链、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等乱象,切实维护网民权益,积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实施,针对网络交易场景中新型消费纠纷,细化平台责任、强化经营者义务,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虚假促销”“强制搭售”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标志着我国网络消费领域法治化、规范化迈出重要一步。 八、全球首例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案判决生效,有力震慑人工智能滥用导致的网络失信行为,广州互联网法院生效一起生成式AI服务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判决,判决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在著作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责任,划定法律边界,提高公众网络诚信意识和版权保护意识。 九、国家发展改革委强化“信用中国”网站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功能,积极构建覆盖各类信用主体的协同修复机制,首批将“安全生产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4类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的信用修复纳入“一网通办”范围。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52余万家信用主体完成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156万余条。 十、“第三方测评诚信自律同盟”在京成立,这是国内第三方测评领域建立的首个公益性、行业性自律协作机制,标志着行业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治理体系正式形成,助力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与网络生态环境,有力推动形成协同共治网络诚信新局面。
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40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0.6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9.6%,一季度增加3.56万亿元。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分别为18.11万亿元、8.13万亿元和4.81万亿元,一季度分别增加1.47万亿元、4680亿元和4269亿元。分行业看,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8.45万亿元,一季度增加458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7.4万亿元,一季度增加3959亿元。
证监会:从严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等恶性造假行为
近日,证监会在北京举办2025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出席活动,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陈华平,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高晓力,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苗生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付万军出席活动并致辞。陈华平在当天活动上表示,证监会将加快构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从严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等恶性造假行为。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证监会最重要的工作和核心任务,是资本市场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陈华平表示,证监会将与有关各方、社会各界进一步凝聚共识,协同推进投资者保护工作,不断健全投资者保护长效机制,切实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和信心。包括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夯实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基础;优化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筑牢投资者保护的制度根基;推动证券基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升投资者服务水平;依法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活动,为投资者营造安全的投资环境等。 记者注意到,在依法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活动方面,陈华平强调,证监会将按照国务院有关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要求,加快构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从严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等恶性造假行为。坚持追“首恶”,加大对造假公司大股东、实控人等直接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从严从快惩治违规减持,特别是绕道减持、变相减持等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行为。集中力量打击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重拳整治非法荐股、非法代理维权等违法活动,维护健康的市场生态。 高晓力在会上也表示,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持续依法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切实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坚持“追首恶”“打帮凶”并重,严格落实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控人的第一责任;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持续推动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开展。认真研究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该解释已经正式立项,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在刑事领域,抓紧制定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以及私募基金犯罪的指导意见,严惩上市公司实控人、高级管理人员的背信犯罪,从而形成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一体化的追责体系。 同时,证监会系统各单位将会同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公安司法机关等,在全国各地同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投资者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资本市场政策法规、投资者保护工作和投资知识,帮助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信息披露融入全过程实现产品“三清”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公布《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共6章35条,对资产管理信托产品、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了系统规范,全面覆盖产品募集、存续、终止各环节,督促机构严格履行信义义务,充分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征求意见稿》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对募集、存续、终止各环节进行全面规范,引导行业将信息披露融入业务全过程,实现产品情况“三清”。在产品募集环节,重点规范产品说明书、合同、风险揭示文件、托管协议、发行公告(报告)等内容,明确业绩比较基准要求,让产品销售“看得清”。在产品存续环节,重点规范定期报告披露内容,要求真实准确全面披露过往业绩,强化重大事项及时披露,让产品风险“厘得清”。在产品终止环节,要求到期公告和清算报告披露收费情况和收益分配情况,让产品收益“算得清”。
三亚市商务局开展2025年“诚信山海6....
三亚市医疗保障局组织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
国家税务总局:前5个月办理跨区域通办业务...
海口“信用+全链条”政务服务改革让诚信成...
三亚“信易加”应用 信用加咖啡 金椰分新...
关于印发《山东省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
防城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防城港市...
国家医保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价格招采信用...
青海:采用企业“免申即享”经办模式,实施...
“西安好人”秦路军: 用诚信经营点亮创业...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集贸市场计量...
内蒙古乌海市:“法治”与“诚信”融合绘就...
海南儋州: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样板间”
四川:信用建设推动小微企业上规提质
山西省水利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节...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针对风险外包机构实施行...
安徽淮北:厚植信用“软实力” 筑牢发展“...
信用经济:政府有所为的重要着力点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完善国内贸易信用...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丰富国内贸易信用...
以数字金融助力消费信贷提质扩面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加强知识产权领域...
海南海口:“信用+智慧”模式引...
6月2日,在海口秀英港边检码头执勤点,一艘日本籍鱼苗船仅用几分钟就线上...
海口日报 2025/06/10
福建龙岩:首笔环境信用评价挂钩...
近日,龙岩市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笔环境信用评价挂钩贷款成功落...
中国网 2025/06/09
宣城市着力打造“来宣城 放心游...
今年,宣城市发改委积极履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职能,创新信用服务模...
宣城新闻网 2025/06/03
八部门:引导银行加强信用信息在...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
中国信用 2025/05/29
返回顶部
二维码
信用三亚移动版
信用三亚公众号
意见反馈